签到

构筑端侧生成式AI生态,为何产业看向联发科?

2024-05-14 16:23 11363 0
+ 关注
壹观察
壹观察
粉丝数:21
壹观察
壹观察
+ 关注

文 / 壹观察 宿艺

生成式AI开启智能手机“新一轮创新周期”,已成为行业普遍共识。

从2023年开启的“百模大战”,到2024年各家手机企业纷纷推出具备生成式AI功能的手机新品,“由模入端”的速度之快,已远超之前行业预期。市场分析机构Counterpoint预测称:生成式AI手机的存量规模将在2027年突破10亿大关。

不过,智能手机历经超过17年发展,已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行业生态、商业模式和用户习惯。跃迁至生成式AI手机新周期面对的挑战,甚至超过了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上一轮切换周期。

比如从芯片层面来看,生成式AI计算如何从云侧到端侧?迈向普及型市场需要迈过最大的门槛有哪些?端侧生成式AI新生态的共识和未来方向是什么?

近期举行的联发科天玑开发者大会(MDDC 2024)上,让行业与开发者们看到了这一最新答案。

联发科为何直连开发者?

生成式AI生态走向成熟,必须建立在“软硬一体”和“端云一体”两大基础之上。

这就意味着,需要芯片平台、终端厂商、大模型企业,以及移动互联网企业与开发者必须更加紧密地联手,才能推动生成式AI生态从“共同孵化”走向商业成熟周期。

目前各主要终端厂商皆推出了具备生成式AI的新旗舰手机,但如何更好地调配“新算力”,通过“新生态”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智慧体验,既是自身在AI大技术变革周期“抢先卡位”的急迫需求,也是推动手机市场加速实现触底反弹的“确定性增长创新引擎”。

对于大众用户来说,生成式AI究竟会带来哪些“看得见、摸得到”的创新体验,以及满足自身生活场景中的哪些新需求价值,才是为“软体验”买单的“硬道理”。

对于身处“中间层”的开发者们来说,也必须从过去依赖互联网或终端企业提供的“软开发工具”和“云端环境”,走向如何“掌握调用最佳算力匹配AI应用开发”的方式与思维,这就要求广大开发者接下来必须具备从挖掘芯片底层AI算力打造创新应用与体验突破的“新能力”。

也就是说,伴随生成式AI快速走向大规模端侧普及,过去移动互联网时代从传统应用开发理念、环境与工具,到整个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都将迎来一个“重构”过程。

这也是如今无论是大模型厂商、APP应用厂商,还是开发者群体,都越来越重视与芯片平台直接建立合作的重要原因。

就像百川智能创始人、CEO王小川在天玑开发者大会上所说,以前做搜狗的时候“从来不用见芯片公司”,但是做了大模型后就是“不得不见”。

联发科无线通信事业部生态发展资深总监章立回应称:开发者进行生成式AI的深度创新,一定离不开芯片公司的支持。联发科无线通信事业部副总经理陈一强对《壹观察》表示:生成式AI生态从芯片底层到系统、模型再到应用和用户体验,是一个很长的链路,所以联发科特别重视与合作伙伴、开发者的紧密合作。

天玑生成式AI为何成行业“团宠”?

2016-2017年被行业公认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关键拐点”。AlphaGo接连击败李世石与柯洁两位人类围棋冠军,深深震撼全球整个科技产业。

联发科在AI领域的投入也全面加速。

联发科技无线通信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彦辑对《壹观察》透露称:AI并非是“突然爆发的技术”,早在2015年左右,联发科就意识到以AI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新趋势正在到来。2017年Google Brain团队提出 Transformer模型并将其发表在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之中后,联发科的技术人员就敏锐捕捉到这种新算子、新架构具备巨大的创新应用潜力,并开始投资开发相关技术。

李彦辑表示,这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决定”。因为在没有看到明确的产业应用与商业价值之前就必须决定早期布局。这基于联发科不断追求领先技术的决心,也源于联发科在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探索领域“开放式的心态与理念”。

相关公开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从2018至2023年间,联发科用于技术研发的总投入约180亿美元(超过1300亿美元)。仅在今年一季度,联发科研发投入就接近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高达17.8%。这让联发科在核心的芯片算力、市场份额皆领先竞品登顶全球同时,也在生成式AI构筑了行业的“持续领先”优势。

《壹观察》曾在2017年底跟联发科高层进行过一次面对面专访。联发科CEO蔡力行在对话中透露称:联发科未来的芯片将全面加强在AI领域的创新,包括实现“云端+终端”的混合AI架构,以及AI芯片的生态开放策略。

随后在2018年初,联发科就推出了NeuroPilot人工智能平台,当年推出的P系列处理器,让其成为行业首个具备自研多核APU单元搭载自有处理器的芯片厂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联发科还同步向开发者提供了NeuroPilot软件开发工具套件(SDK),并联合谷歌、虹软、商汤等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共同探索AI领域的新应用体验与生态搭建。

接下来,联发科在AI芯片领域“一路开大”:

2021年发布的天玑9000处理器,不仅是全球首个“百万跑分”旗舰5G处理器,其AI算力更是在当年ETH 苏黎世AIBenchmark 的Performance测试中获得全场高分,领先第二名Google Tensor 2.7倍。

2023年四季度发布的天玑9300,在以“全大核”架构给智能手机性能赛道带来“颠覆式新答案”的同时,内置的硬件级生成式AI引擎,可针对生成式AI模型所采用的Transformer网络的核心Softmax+LayerNorm 算子进行了优化。其针AI大模型在终端运行所面临的生成速度慢、内存限制、大模型数量受限等三大痛点进行了重点突破,在生成式AI领域更是拥有了超过20个生态合作伙伴。

本次天玑开发者大会上最新发布的天玑9300+,一方面继续通过全大核架构继续刷新“旗舰芯片性能榜”,另一方面在生成式AI领域同样突破显著:率先在端侧支持AI推测解码加速技术,同时支持天玑AI LoRA Fusion 2.0技术。再加上支持主流的生成式AI大模型,芯片端即可提供文字、图像、音乐等端侧生成式 AI 多模态体验。

当然,强悍的芯片性能与生成式AI的持续引领,仅是天玑生成式AI生态的“基础底座”,为合作伙伴与开发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创新服务,才是作为首届天玑开发者大会的“重头戏”。

比如备受开发者关注的“天玑AI开发套件”,拥有特点鲜明又强调实用开发的四大模块:

GenAI最佳实践基于模型量化、编译和推理技术,可将大模型终端部署“从过去的数周加速到一天”;GenAI Model Hub拥有良好的适配性,可为开发者构建生成式AI应用提供丰富的大模型资源;LoRA Fusion和推测解码加速等先进的GenAI技术可有效提升AI应用的生成速度;Neuron Studio 则为开发者提供“所见即所得”的“一站式集成开发环境”。

章立对《壹观察》表示,“天玑AI开发套件”可以归纳为“快、全、强、易”四大特征,这些都是联发科长期与合作伙伴及开发展的沟通交流中针对性打造的开发套件、实用工具和解决方案,解决的就是开发者在打造生成式AI应用中的具体痛点与难点。

这其实也是联发科这家芯片企业一贯的“基因优势”:重视并理解合作伙伴需求,并可提供创新性的本地化解决方案。章立指出,无论是和友商的竞争,还是对自我的超越,联发科所有生成式AI创新投入都面向充分为开发者服务,最终目标是共同提升用户实际体验,这也是联发科在激烈的芯片市场竞争中很重要的胜出之道。

本次天玑开发者大会的另一个重点,是天玑生成式AI生态所具备的“行业共建”与“生态开放”两大显著特征。

首先是联发科与天玑平台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了“天玑AI先锋计划”,容纳了阿里云、百川智能、传音、零一万物、OPPO、荣耀、vivo、小米等行业头部的硬件、软件、云计算与大模型企业。李彦辑对此表示,天玑AI先锋计划主要包含两个环节:一个是大模型与终端企业,二是开发者。该计划推出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整合联发科与产业生态伙伴的丰富优势资源,为全球开发者提供创新服务、技术支持与商业机遇。

联发科还与著名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携手阿里云通义千问、百川大模型、虎牙、酷狗音乐、零一万物、OPPO、Soul、腾讯AI Lab、腾讯混元、vivo等合作企业联合发布了《生成式AI手机产业白皮书》,共同定义了“生成式AI手机”的概念、典型特征与趋势预判。

除此之外,联发科还与Arm、Google、Khronos,以及Unreal Engine团队在内的产业合作伙伴,基于图形底层技术,共同拓展天玑游戏生态圈的赋能与商业闭环。

由此来看,本次天玑开发者上展现出来的,是联发科希望将过去所有的AI开发套件打包并融合在一个简单易用的环境中,方便开发者快速上手,并满足降本增效需求。同时,联发科又基于天玑平台联合尽可能多的产业伙伴,合力为开发者赋能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推动生成式AI应用的创新与普及,并在一致性的行业共识下达成生成式AI生态的构建与持续成长。

这其实也是联发科所具备“算力底座”的产业位置与核心优势所在。

联发科对此表示,联发科不仅是全球第一家在手机端为开发者提供完整生成式AI开发工具链的芯片企业,更重要是:当其他厂商还在说模型、谈梦想的时候,联发科已经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去看生成式AI如何落地,并以实际行动帮助开发者达成生成式AI应用的创新落地与商业生态闭环。

《壹观察》评论

生成式AI是确定性的技术变革趋势,不仅是产业共识,还被各大终端厂商、互联网企业和开发者视为“新十年变革的重要机遇”。

但“新生态”与“新商业闭环”的重构过程,注定是一个巨大挑战,必须聚合产业各方之力打造出端到端的完整技术、产品、生态、用户体验与商业链路。

而从过去一年的各方产业实践与分歧来看,联发科无疑是当前终端厂商、大模型企业,以及互联网企业和开发者走向产业共创共赢的“最优选”之一。

这不仅是联发科连续十几个季度都“坐稳”全球份额最大的移动芯片厂商(Counterpoint数据)的产业影响力使然,更是联发科过去二十多年从功能机时代提供“造芯片+交钥匙”的创新方案、智能手机与各大终端企业推动“芯片联合研发”,以及在生成式AI时代表现出来的敏锐技术嗅觉与生态共建开放策略,达成的产业各方的“公信力”与“高口碑”。

从这个角度来看,联发科面向生成式AI技术与产业变革新十年,正在从“硬件领先”、“服务领先”与“市场领先”的芯片企业,开始加速走向“生态领先企业”的全新变革跃迁之路。

就像联发科董事、总经理暨营运长陈冠州所说:“生成式AI彻底革新了终端应用的使用价值”,联发科将“致力于融合产业生态伙伴的力量,高效地赋能开发者,建构从云端到终端的AI新生态,加速万物AI时代的到来”。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CNMO平台的用户文章,不代表CNMO的观点和立场。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0
0
分享
  • 朋友圈

  • 微信

  • 微博

  • 复制链接

取消分享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
发送给更多好友